站群首页 | 邪恶海盗的博客 | 电商渠道-京东代购(折扣) | 新悦德式定制随州店

邪恶海盗 发布的文章

<p>所说曾被全网封杀的视频:
</p><video src="http://www.hidao.org/Av30747076.mp4"; controls="controls"></video><!--more--><p>话说在几千年前的封建时代,土地所有权只属于君王一个人,任何人都不得买卖</p><p>直到1914年,民国北洋政府宣布,土地的所有权可以划归个人,并颁布法律保护私人财产</p><p>当然也包括了土地上盖的房子</p><p>鲁迅先生就赶上了这么个好政策,在1919年的北京买了一套自己的房子</p><p>然后...民国...木有了...</p><p>新中国成立后,全国实行"土地公有制",土地不仅不能买卖了,连出租都不行</p><p>到了今天,农村土地划给了农民集体所有</p><p>城镇土地则落在了地方政府的手上</p><p>地方政府有土地,老百姓有一点存款</p><p>怎么才能让老百姓心甘情愿的把存款拿出来,给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呢?</p><p>呵呵,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!</p><p>地方政府规划了一块新城区,把70年的土地使用权,以拍卖的形式,卖给了房地产开发商</p><p>开发商从哪找这么大一笔钱呢?</p><p>答案是--银行!</p><p>银行想到赢利,就需要把老百姓的存款贷出去</p><p>他们赚取贷款利息,贷出去的钱越多,银行赚的就越多</p><p>于是银行把老百姓的存款贷给了开发商,开发商用这些钱支付土地出让金,从地方政府手里买到这块土地的使用权</p><p>再拿剩下的钱盖房子,最后把房子卖给老百姓</p><p>也就是说</p><p>一套房子,房价的40%左右是土地出让金,加上开发商和买房者交纳的各种税费,房价的80%实际上是进了政府的口袋</p><p>很快</p><p>政府发现土地出让金赚起来简直是</p><p>就这个"feel" 倍儿爽...爽爽爽爽...</p><p>于是,为了他的GDP</p><p>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开始规划更大的新城区</p><p>没条件的地方政府,就拆掉老城区,再盖新城区</p><p>商人们发现,搞房地产简直是无本万利啊</p><p>于是开发商数量暴增,甚至连很多其它行业的企业也开始经营房地产</p><p>土地出让金越喊越高,房价也像嫦娥一样,上开啦...</p><p>老百姓也发现,房价涨的这么狠,干嘛不拿来投资呢?</p><p>于是,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心甘情愿地把存款拿出来投资房地产</p><p>随后,炒房团出现了...</p><p>而他们的钱,大多也是银行贷款,而这些,都只是低端玩法</p><p>有没有听说过,某某新楼盘开盘当天,就被抢光的故事?</p><p>如果你相信是买房的人太多而导致的?</p><p>说明你:Too young,Too simple...</p><p>房子盖好之后,开发商找来N多个身份证,用他们从银行的小伙伴那里搞来按揭贷款</p><p>用按揭贷款购买开发商自己盖好的房子</p><p>新楼盘,就这样被卖光了...</p><p>老百姓买不到新房子只能去开发商手里买二手房</p><p>而开发商在房子盖好的那一刻,就用从银行搞来的钱,把成本和利润,都拿回家啦...</p><p>老百姓的存款,在房地产游戏里,成为了一块谁都可以吃的肥肉...</p><p>这帮人这么搞,国家知道吗?</p><p>当然知道!</p><p>国家随即出台了严厉的政策,收紧了银行贷款</p><p>对银行和它的小伙伴们来说,这简直是晴天上飘过五个字---"这都不是事!"</p><p>银行,有个亲生的小伙伴---影子银行</p><p>就是那些同样可以吸收存款,但却不在银行监管体系内的机构</p><p>换句话来说,银行存款相对来说是最安全的</p><p>影子银行的产品有风险,市场上大部分的理财、信托、基金、保险</p><p>都是影子银行体系的一员</p><p>而他们的收益,远比银行存款高得多</p><p>于是,银行开始和它们合作,老百姓又心甘情愿的把存款拿出来,买了理财、信托和互联网金融等等</p><p>开发商从银行贷不到款,就去找影子银行要钱</p><p>影子银行把钱给了开发商,开发商把成本和自己的利润,再加上影子银行的管理费,还有影子银行投资者的高收益,都加到了房价里卖给了需要买房的老百姓</p><p>在经历了至少85次调控之后,在影子银行的助推之下</p><p>房价,又涨了!</p><p>唉,等会,等会...</p><p>据说国外的投资机构和香港富商,都从中国房地产市场上退出了,难到他们得到了什么内幕消息?
</p><p>他们退出,难道是因为...</p><p>哦对了,虽然你们家房子有70年产权,不过,我们国家住房的“保质期”一般为50年哦...

50年后房子要是塌了的话...
</p>

- 阅读剩余部分 -

<p>一天内看到两篇以"年轻人的第一..."为题的文章,不用点进去看内容就知道是某企业又推出什么新产品了,正感叹"年轻人"还有多个少"第一..."可以被消费的时候,搜到这篇文章,转载分享:</p><h2>年轻人的第一次,惨! </h2><h3>---其他人都关心你酷不酷,只有你妈才关心你装逼装得累不累。</h3><p>我朋友小宋之前买了他的第一台新冰箱,当时非常高兴。</p><p>他选这个冰箱的原因也很简单,就是商场售货员妹子在介绍时讲了句“这是年轻人的第一台冰箱”。</p><!--more--><p>当冰箱被送到家,小宋神圣地拆完包装、打开冰箱门之后,这位年轻朋友哭了,在年轻人的第一台冰箱面前流下了年轻人的第一滴泪水。</p><p>不仅冰箱门上贴着“年轻人的第一台冰箱”标语,冰箱内部也贴满了“年轻人”专属鸡汤语录,诸如:</p><p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rgb(204, 204, 255);">你再不努力,这个世界就没出路了 </span></p><p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rgb(204, 204, 255);">心有多大 舞台就有多大 你就是你自己 </span></p><p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rgb(204, 204, 255);">全世界都只是背景</span></p><p>产品的全景图长这样:</p><p>
</p><p>小宋吓得瑟瑟发抖甚至后退两步,心想这个冰箱他再也不敢打开第二次。因为不想在工作一天回到家当死宅、或者大半夜打开冰箱吃零食时,被这些迎面而来的正能量“咚”地一声撞倒在地。</p><p>“我可能是个假的年轻人”,小宋讲。</p><p>
</p><p>从年轻人的第一个手机,到年轻人的第一个暖宝宝;从年轻人的第一台无人机,到年轻人的第一次坠机;从年轻的第一个平衡车,到年轻人的第一次住院……</p><p>年轻人……这么惨的?</p><p>这让我想起来一个主打“青春小酒”的白酒品牌,江小白。价格便宜,擅长情感营销,喜欢将无数鸡汤型文案写在酒瓶身上。</p><p>它的官方账号非常热衷于与网友互动,但网感中透出朴实、机灵里暗藏憨厚,宛如一名假装玩世不恭花花公子的理工科处男。</p><p>甚至还会主动搜索跟自己名字相关的微博进行回复,比如在“江小白哪里好喝了?”底下评论:“喝酒,重要的是身边的人。”为了突出自己和中老年白酒的区别,江小白还号召年轻人们在调制鸡尾酒时把江小白当作基酒。</p><p>可事实上呢,如果在三里屯的酒吧点江小白,怕是比去深夜食堂点碗老坛酸菜牛肉面还要尴尬。</p><p>
“年轻人”、“青春”、“轻奢”,这些词儿在广告文案中的真实含义,大概就是“穷人专属”。</p><p>但商家们不好意思直接这么说。他们不好意思说自己的产品简陋、不高级,所以拐弯抹角地设计出这么一套“年轻人”话语体系。</p><p>类似地,还有直接给自己贴上“轻奢新主义”标签的爱奇艺会员。</p><p>
如果一个年轻人,开口说“我购买了价值XX元的爱奇艺会员,我很轻奢”,那他大概没有机会和《小时代》里“走了两步之后转身一脚,重重的踹在那扇价值19万的雕花木门上。他生气,是因为父母阻止他买一盒来自日本的299块的木糖醇口香糖”的Neil先生做朋友了。</p><p>想想看,其实“年轻人的第一次”往往都很惨的。</p><p>你小时候喝到的第一口酒,是你爹在饭桌上逗你喝一口,直到长大后,你才知道原来并不是所有的酒都难喝;你买来第一支便宜的眼线笔,画完眼线眨巴几下就立马晕了妆,你以为眼线笔这种东西本来就是容易晕开的。</p><p>商家们这种贴标签的路数,还有时候是为了给一件普通的事儿赋予意义,假装是专门为你(年轻人)准备的——就算他们的产品跟这些标签没半毛钱关系。</p><p>
比如在重庆的时候,我跟姐夫随便走进了一家老麻抄手店(相当于重庆人民的“沙县小吃”),墙上赫然挂着一张巨型横幅——“爱她,就带她吃老麻抄手。”</p><p>我跟姐夫两个人面面相觑:嘻嘻,这12块钱一碗的爱,我还是不要了。</p><p>商家眼中的“丧文化”,是在包装上写毒鸡汤,仿佛喝一口奶茶就能化身e时代弄潮儿;电影人眼中的“青春”,是一个个穿着校服、耳机里塞着《同桌的你》或《栀子花开》的小姑娘,迈着步子徐徐走进堕胎小巷。</p><p>
这让我想起来我妈,一名勤俭持家、视财如命的六旬老妇。国庆节回家,她看到我染的一头绿毛,还有左臂上的大文身,没打我、没骂我,甚至没质问我花了多少钱。</p><p>只是简单地问了句,“你胳膊上整个这,疼不疼?”</p><p>品品,其他人都关心你酷不酷,只有你妈才关心你装逼装得累不累。</p><p>这才是为年轻人着想的正确姿势。
</p>

- 阅读剩余部分 -

<p><span style="white-space:pre"> </span> 不知何时,村子渐渐空了,只剩下了老人和孩子。</p><p>
</p><!--more--><p><span style="white-space:pre"> </span>年轻人都出去当了农民工,有的甚至带去了孩子,而村里的学校再也没有了过去的热闹,有的村只剩下了十来名孩子上学,只好几个村的学校合并成一所学校。</p><p><span style="white-space:pre"> </span>像父辈那样视土地为生命的老一辈农民已渐渐逝去。土地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,城里的一个又一个土豪却租地当起了农民,而那些不想出去却没有继承和掌握传统农业技术的农民,沦落为“现代农业”指挥下的“产业工人”。</p><p><span style="white-space:pre"> </span>城里人成了农民,农民成了工人。</p><p><span style="white-space:pre"> </span>可笑吧。</p><p><span style="white-space:pre"> </span>故乡还在,村子的魂已渐渐死去。</p><p><span style="white-space:pre"> </span>许多人漂泊在异乡,或许成了老板,成了白领,甚至成了异乡人,或者成了文化人,一谈起故乡,就用无尽的想象,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无限思念和眷恋以及不可磨灭的故乡情怀。谁也不愿说故乡落后,说故乡愚昧,说故乡的贫穷,而愿意被乡愁美化着,把贫穷品德化,把落后浪漫化,认为丑化家乡就是对自己人格的侮辱,沉迷而且迷茫,家乡的糜败就渐渐模糊起来。</p><p>
</p><p><span style="white-space:pre"> </span>回到老家,回到故乡,就被故乡的愚昧贫穷淹没,也随波逐流,或者无能为力,或者视而不见。</p><p><span style="white-space:pre"> </span>你看每到春节,返乡潮在全国涌动,怎们也要赶在年三十回家,似乎童年的记忆在那时又回来了,家家蒸包子,户户包饺子,杀猪炖肉欢欢喜喜过大年。</p><p><span style="white-space:pre"> </span>而今,年味越来越淡,回来除了走亲戚,就是打麻将玩扑克。一个小村子,竟有十几家商店,商店不是为了买东西,而是摆满了小方桌、麻将桌之类,占据了大半个店面。</p><p><span style="white-space:pre"> </span>早上九点,男男女女会不约而同来到经常聚集的场所,不分昼夜,天昏地暗,肚子饿了,泡包方便面或啃几块饼干吃两根劣质火腿肠就了事。</p><p><span style="white-space:pre"> </span>斗牛、扎金花、挖坑一齐上阵了,大伙有的一年都没有见过面,此时风云聚会一起一决高下,有时候一年的血汗钱一夜输个精光,还强作欢颜。回去后夫妻吵架甚至大打出手,父母唉声叹气,这种现象比比皆是。</p><p><span style="white-space:pre"> </span>春节过后,打工大军又满怀豪情的北上或南下了,辛苦努力地去挣钱,等待来年回来重复同样的故事。</p><p><span style="white-space:pre"> </span>故乡还在,但古老的乡规民约宗族家训的血脉早空了。</p><p>
</p><p><span style="white-space:pre"> </span>现在的年轻人,买个空调两千块心疼受不了,买个手机半年数月一换,都是几千块,却一点不心疼。微信成了全民的爱好,每人都是低头族,往往全家人捧着手机玩微信,连吃饭的时间都不放过,昼黑颠倒,玩累了睡,睡醒了又玩,放任让生活处于一种无聊的恶性循环中。一幅图发问,像不像清末的国民,人手一杆烟枪,怪不得人家说是东亚病夫。</p><p><span style="white-space:pre"> </span>这些年,村上考上名牌大学的微乎其微,考上一般大学的也廖廖无几,未完成学业辍学的越来越多了。还说,人家有点能力的都进城里上好学校了,我们上的是没有了好老师的烂学校,考不好情有可原。似乎对着,实际想想,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。空心校园、空心村随处可见。</p><p><span style="white-space:pre"> </span>故乡还在,希望却完了,可怜了,我们的下一代。</p><p><span style="white-space:pre"> </span>连熟人之间也成了点头之交,老乡都变得陌生起来。</p><p><span style="white-space:pre"> </span>许多村子人心惶惶,等着拆迁,有的一耽搁就是几年,年轻人等着成为富翁,老年人唉声叹气,有的哀的是故土难离,有的哀的是年轻人今后咋办。</p><p>
</p><p><span style="white-space:pre"> </span>拆迁可以一夜暴富,村子的那些懂钻营者,成了老人教育的榜样。胆大心黑,不择手段,不计后果,敢于挑战道义和法律底线之人,许多村民把这些人做为自己孩子学习的榜样。</p><p><span style="white-space:pre"> </span>有钱,就是成功。钱包鼓,就是人上人。</p><p><span style="white-space:pre"> </span>德高望重成了可耻,被利益蒙蔽的眼睛已经没有了是非观,钱就是权威。所以,家长制族长制被击溃得体无完肤。</p><p><span style="white-space:pre"> </span>拆迁就是一场折腾。折腾好了,新农村新天地。折腾瞎了,老百姓受苦。</p><p><span style="white-space:pre"> </span>许多村搬完了,安置楼迟迟未动,人们在期望中等待;许多土地原先的项目落实不了,村民成了没有土地的农民。看着土地闲置荒无,却种不了。</p><p><span style="white-space:pre"> </span>自己是城里人,没有固定工作;自己是农民,没有庄稼可种。</p><p>
</p><p><span style="white-space:pre"> </span>而没有拆的村子的许多土地也一直荒芜着。种粮食费事不挣钱,种子化肥还有耕种收割,算下来,费心巴力不挣钱,还不如不种,还能领村里的粮食直补,种那划不来的庄稼干什么。</p><p><span style="white-space:pre"> </span>反正有年轻人打工挣钱,也不愁吃穿。</p><p><span style="white-space:pre"> </span>种庄稼的方式也全然不一样,过去都是犁地、锄草,如今全靠除草剂和农药,多年以后,土地板结,甚至土壤中毒,庄稼减产甚至发生病害,望土地而兴叹。 </p><p><span style="white-space:pre"> </span> 老人哀叹而力不从心,年轻人无心于此。村庄的衰落,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。</p><p><span style="white-space:pre"> </span> 那些懂乡礼,知农事的真正农民和乡绅逐渐消失殆尽。</p><p>
</p><p><span style="white-space:pre"> </span> 失去了乡规民约、失去了赖以自豪的乡愁感,失去了老庙祠堂,晚辈骂长辈,兄弟尔虞我诈,妯娌仿若路人,儿女打父母,不是人变了,是人失去了敬畏,啥事情都会干出来。</p><p><span style="white-space:pre"> </span>一方面是现代文明和财富极大丰富,一方面是人情味的淡化和缺失。乡村城市化走得太快,文明被丢弃在后边,村子发展得太快,村子人的思维还僵化滞后,造成了根断裂。</p><p><span style="white-space:pre"> </span>谁掠夺了本属于农民的长远福利,而让投机主义占了上风?谁破坏了农业自有的生态平衡,让农业陷入了急近功利的恶循环?谁导致了粮食和食品安全,人人自危。</p><p><span style="white-space:pre"> </span>失去了敬畏的民族,换来了大自然的报复。天作孽犹可恕,自作孽不可活,人自己自食恶果,怪不得别人。</p><p><span style="white-space:pre"> </span>农事到了岌岌可危的时候,“农’已经不被当作能登大雅之堂的文化,我们每天吃着粮食,却让农陷入不堪境地。</p><p><span style="white-space:pre"> </span>现在的国学之所以让人寒心,就是像耍把势光会奏样子,看着像模像样,把许多精髓丢了。譬如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国人把“农”排斥在“国学”之外;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国学被剥离得只剩下汉服唐装和四书五经。</p><p><span style="white-space:pre"> </span>对有着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灿烂的农耕文明的中华民族来说,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。 </p><p>
</p><p><span style="white-space:pre"> </span> 别了,村子。故乡犹在,村魂已死,我愿意站在高高的山岗,为你招魂!</p>

- 阅读剩余部分 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