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群首页 | 邪恶海盗的博客 | 电商渠道-京东代购(折扣) | 新悦德式定制随州店

分类 休闲吧 下的文章

<p><video src="http://www.hidao.org/InTheFall.mp4"; controls="controls"></video></p><p>Steve Cutts这部动画短片《In the Fall》,用100秒的时间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人生倒计时的故事。</p><!--more--><p>一个中年男子在楼上浇花,不小心从楼上掉下来,在这危急时刻,他却开始回忆起他的一生,从多姿多彩到单调乏味。</p><p>这么单调的日子继续下去又会如何呢?所以在接触地面的最后一刻,他忽然释然了起来。</p><p>整个影片颇有迪士尼早期作品的风格,黑白的色调加上让人应接不暇的镜头,让这部片子充满了黑色幽默。</p><p>“Some people die at 25 and aren't buried until 75.”</p><p>“死于25岁,葬于75岁。”——你的人生也会是这样的吗?</p><p>这是美国政治家、科学家富兰克林的一句名言。这里所谓的“死”是指激情的褪去、梦想的幻灭,是指精神的死去。</p><p>我们很多人都像视频中的中年人一样,少年时也曾经拥有丰富多彩的人生,但是工作之后开始每天忙忙碌碌,循规蹈矩地生活,直至死方休。</p><p>我们总是在老去的时候才后悔这一生碌碌无为,可是为何当初选择了行尸走肉般生存?</p><p>20岁那年买得起10岁那年买不起的玩具,可却没了当初那般期待感;</p><p>30那年有勇气去追20岁那年不敢追的女孩,可女孩早已为人妇多年;</p><p>40岁那年想再去珍惜30岁那年该珍惜的朋友,可却已经疏远多年……</p><p>人生就是这样,错过了就再也回不来了。</p><p>有些事,现在不做,以后再也不会做了。有些梦,现在不追,以后再也追不上了。</p><p>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:有一件事是真的:有一天你会走向死亡。</p><p></p><p>但有一件事是假的:人的一辈子只能活一次。</p><p></p><p>据说,每个人从零开始到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,需要7年的时间。</p><p></p><p>我们来算一下:如果你能活到81岁,在11岁之后,你将有10次机会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。</p><p></p><p>不管你是稚气未脱,抑或已经白发苍苍…</p><p></p><p>你都有机会让自己活得不一样。有的人,他们活在自己的过去。</p><p></p><p>有的人,他们认为自己不会再有新的可能。他们在井底太久,以为机械性地做一件事是自己的使命,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。</p><p></p><p>还有些人25岁就“死了”,只是到75岁才“埋葬”。他们早已失去了前行的勇气,成了“行尸走肉”。</p><p></p><p>但是你要知道,你其实可以不一样。你拥有千千万万次的生命。</p><p></p><p>按照7年一次的机会,你有10次生命,你可以拿一次用来写诗,这样你就体味过了诗人的风韵和诗歌的美妙。</p><p></p><p>你还可以拿一次生命,用来搞搞新发明。这样你就体会到了创造的乐趣,用双手造出一个新世界。</p><p></p><p>还可以拿一次生命,去探索自然的奥秘。这样你就明白了万物规律的奥妙之处。</p><p></p><p>事实上,一个人的一辈子,可以同时是:音乐家、发明家、诗人、厨师、CEO……只要你利用好自己的每一次生命。</p><p></p><p>但是希望你明白,虽然你可以拥有好几次人生,但并不意味着你不应该珍惜现在的机会。在完成每一件梦想的时候,人还是应该保持专注。</p><p>活1次还是10次,取决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。毕竟,选择权在你手中,路在自己脚下。</p><p>“You only live once, but if you do it right, once is enough.</p><p>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,还有诗和远方。</p><p>当我们无法改变世界的时候,可以先改变自己。</p><p>-END-</p>

- 阅读剩余部分 -

<p>所说曾被全网封杀的视频:
</p><video src="http://www.hidao.org/Av30747076.mp4"; controls="controls"></video><!--more--><p>话说在几千年前的封建时代,土地所有权只属于君王一个人,任何人都不得买卖</p><p>直到1914年,民国北洋政府宣布,土地的所有权可以划归个人,并颁布法律保护私人财产</p><p>当然也包括了土地上盖的房子</p><p>鲁迅先生就赶上了这么个好政策,在1919年的北京买了一套自己的房子</p><p>然后...民国...木有了...</p><p>新中国成立后,全国实行"土地公有制",土地不仅不能买卖了,连出租都不行</p><p>到了今天,农村土地划给了农民集体所有</p><p>城镇土地则落在了地方政府的手上</p><p>地方政府有土地,老百姓有一点存款</p><p>怎么才能让老百姓心甘情愿的把存款拿出来,给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呢?</p><p>呵呵,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!</p><p>地方政府规划了一块新城区,把70年的土地使用权,以拍卖的形式,卖给了房地产开发商</p><p>开发商从哪找这么大一笔钱呢?</p><p>答案是--银行!</p><p>银行想到赢利,就需要把老百姓的存款贷出去</p><p>他们赚取贷款利息,贷出去的钱越多,银行赚的就越多</p><p>于是银行把老百姓的存款贷给了开发商,开发商用这些钱支付土地出让金,从地方政府手里买到这块土地的使用权</p><p>再拿剩下的钱盖房子,最后把房子卖给老百姓</p><p>也就是说</p><p>一套房子,房价的40%左右是土地出让金,加上开发商和买房者交纳的各种税费,房价的80%实际上是进了政府的口袋</p><p>很快</p><p>政府发现土地出让金赚起来简直是</p><p>就这个"feel" 倍儿爽...爽爽爽爽...</p><p>于是,为了他的GDP</p><p>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开始规划更大的新城区</p><p>没条件的地方政府,就拆掉老城区,再盖新城区</p><p>商人们发现,搞房地产简直是无本万利啊</p><p>于是开发商数量暴增,甚至连很多其它行业的企业也开始经营房地产</p><p>土地出让金越喊越高,房价也像嫦娥一样,上开啦...</p><p>老百姓也发现,房价涨的这么狠,干嘛不拿来投资呢?</p><p>于是,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心甘情愿地把存款拿出来投资房地产</p><p>随后,炒房团出现了...</p><p>而他们的钱,大多也是银行贷款,而这些,都只是低端玩法</p><p>有没有听说过,某某新楼盘开盘当天,就被抢光的故事?</p><p>如果你相信是买房的人太多而导致的?</p><p>说明你:Too young,Too simple...</p><p>房子盖好之后,开发商找来N多个身份证,用他们从银行的小伙伴那里搞来按揭贷款</p><p>用按揭贷款购买开发商自己盖好的房子</p><p>新楼盘,就这样被卖光了...</p><p>老百姓买不到新房子只能去开发商手里买二手房</p><p>而开发商在房子盖好的那一刻,就用从银行搞来的钱,把成本和利润,都拿回家啦...</p><p>老百姓的存款,在房地产游戏里,成为了一块谁都可以吃的肥肉...</p><p>这帮人这么搞,国家知道吗?</p><p>当然知道!</p><p>国家随即出台了严厉的政策,收紧了银行贷款</p><p>对银行和它的小伙伴们来说,这简直是晴天上飘过五个字---"这都不是事!"</p><p>银行,有个亲生的小伙伴---影子银行</p><p>就是那些同样可以吸收存款,但却不在银行监管体系内的机构</p><p>换句话来说,银行存款相对来说是最安全的</p><p>影子银行的产品有风险,市场上大部分的理财、信托、基金、保险</p><p>都是影子银行体系的一员</p><p>而他们的收益,远比银行存款高得多</p><p>于是,银行开始和它们合作,老百姓又心甘情愿的把存款拿出来,买了理财、信托和互联网金融等等</p><p>开发商从银行贷不到款,就去找影子银行要钱</p><p>影子银行把钱给了开发商,开发商把成本和自己的利润,再加上影子银行的管理费,还有影子银行投资者的高收益,都加到了房价里卖给了需要买房的老百姓</p><p>在经历了至少85次调控之后,在影子银行的助推之下</p><p>房价,又涨了!</p><p>唉,等会,等会...</p><p>据说国外的投资机构和香港富商,都从中国房地产市场上退出了,难到他们得到了什么内幕消息?
</p><p>他们退出,难道是因为...</p><p>哦对了,虽然你们家房子有70年产权,不过,我们国家住房的“保质期”一般为50年哦...

50年后房子要是塌了的话...
</p>

- 阅读剩余部分 -

<p>一天内看到两篇以"年轻人的第一..."为题的文章,不用点进去看内容就知道是某企业又推出什么新产品了,正感叹"年轻人"还有多个少"第一..."可以被消费的时候,搜到这篇文章,转载分享:</p><h2>年轻人的第一次,惨! </h2><h3>---其他人都关心你酷不酷,只有你妈才关心你装逼装得累不累。</h3><p>我朋友小宋之前买了他的第一台新冰箱,当时非常高兴。</p><p>他选这个冰箱的原因也很简单,就是商场售货员妹子在介绍时讲了句“这是年轻人的第一台冰箱”。</p><!--more--><p>当冰箱被送到家,小宋神圣地拆完包装、打开冰箱门之后,这位年轻朋友哭了,在年轻人的第一台冰箱面前流下了年轻人的第一滴泪水。</p><p>不仅冰箱门上贴着“年轻人的第一台冰箱”标语,冰箱内部也贴满了“年轻人”专属鸡汤语录,诸如:</p><p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rgb(204, 204, 255);">你再不努力,这个世界就没出路了 </span></p><p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rgb(204, 204, 255);">心有多大 舞台就有多大 你就是你自己 </span></p><p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rgb(204, 204, 255);">全世界都只是背景</span></p><p>产品的全景图长这样:</p><p>
</p><p>小宋吓得瑟瑟发抖甚至后退两步,心想这个冰箱他再也不敢打开第二次。因为不想在工作一天回到家当死宅、或者大半夜打开冰箱吃零食时,被这些迎面而来的正能量“咚”地一声撞倒在地。</p><p>“我可能是个假的年轻人”,小宋讲。</p><p>
</p><p>从年轻人的第一个手机,到年轻人的第一个暖宝宝;从年轻人的第一台无人机,到年轻人的第一次坠机;从年轻的第一个平衡车,到年轻人的第一次住院……</p><p>年轻人……这么惨的?</p><p>这让我想起来一个主打“青春小酒”的白酒品牌,江小白。价格便宜,擅长情感营销,喜欢将无数鸡汤型文案写在酒瓶身上。</p><p>它的官方账号非常热衷于与网友互动,但网感中透出朴实、机灵里暗藏憨厚,宛如一名假装玩世不恭花花公子的理工科处男。</p><p>甚至还会主动搜索跟自己名字相关的微博进行回复,比如在“江小白哪里好喝了?”底下评论:“喝酒,重要的是身边的人。”为了突出自己和中老年白酒的区别,江小白还号召年轻人们在调制鸡尾酒时把江小白当作基酒。</p><p>可事实上呢,如果在三里屯的酒吧点江小白,怕是比去深夜食堂点碗老坛酸菜牛肉面还要尴尬。</p><p>
“年轻人”、“青春”、“轻奢”,这些词儿在广告文案中的真实含义,大概就是“穷人专属”。</p><p>但商家们不好意思直接这么说。他们不好意思说自己的产品简陋、不高级,所以拐弯抹角地设计出这么一套“年轻人”话语体系。</p><p>类似地,还有直接给自己贴上“轻奢新主义”标签的爱奇艺会员。</p><p>
如果一个年轻人,开口说“我购买了价值XX元的爱奇艺会员,我很轻奢”,那他大概没有机会和《小时代》里“走了两步之后转身一脚,重重的踹在那扇价值19万的雕花木门上。他生气,是因为父母阻止他买一盒来自日本的299块的木糖醇口香糖”的Neil先生做朋友了。</p><p>想想看,其实“年轻人的第一次”往往都很惨的。</p><p>你小时候喝到的第一口酒,是你爹在饭桌上逗你喝一口,直到长大后,你才知道原来并不是所有的酒都难喝;你买来第一支便宜的眼线笔,画完眼线眨巴几下就立马晕了妆,你以为眼线笔这种东西本来就是容易晕开的。</p><p>商家们这种贴标签的路数,还有时候是为了给一件普通的事儿赋予意义,假装是专门为你(年轻人)准备的——就算他们的产品跟这些标签没半毛钱关系。</p><p>
比如在重庆的时候,我跟姐夫随便走进了一家老麻抄手店(相当于重庆人民的“沙县小吃”),墙上赫然挂着一张巨型横幅——“爱她,就带她吃老麻抄手。”</p><p>我跟姐夫两个人面面相觑:嘻嘻,这12块钱一碗的爱,我还是不要了。</p><p>商家眼中的“丧文化”,是在包装上写毒鸡汤,仿佛喝一口奶茶就能化身e时代弄潮儿;电影人眼中的“青春”,是一个个穿着校服、耳机里塞着《同桌的你》或《栀子花开》的小姑娘,迈着步子徐徐走进堕胎小巷。</p><p>
这让我想起来我妈,一名勤俭持家、视财如命的六旬老妇。国庆节回家,她看到我染的一头绿毛,还有左臂上的大文身,没打我、没骂我,甚至没质问我花了多少钱。</p><p>只是简单地问了句,“你胳膊上整个这,疼不疼?”</p><p>品品,其他人都关心你酷不酷,只有你妈才关心你装逼装得累不累。</p><p>这才是为年轻人着想的正确姿势。
</p>

- 阅读剩余部分 -